小清河歼敌艇
文章字数:1,395

  发生于1938年1月19日的小清河伏击战并不是一场大战,但是对于武装抗日的意义却十分深远,这是清河平原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也是长山一带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极大鼓舞了小清河两岸军民,提升了军民抗日热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军山东,占领了济南。小清河作为省内重要的内河航道,成为日军重要的后方运输通道,一批批战略物资从渤海湾羊角沟上岸,沿小清河运往济南。
  廖容标和姚仲明所带领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三中队得到这个情报后,当夜便来到小清河边上的韩家套村宿营。次日,韩子衡、廖容标、李寿龄等几位负责同志到河边看地形,选择伏击的地点。由于小清河河道较直,就把伏击地点选在了安家庄村北。那里的河道微微弯了一下,且两岸有芦苇,便于隐蔽。
  1938年1月19日拂晓前,廖容标带领40多名战士出发了。韩子衡带领五、六名武装农民和几个便衣短枪侦察员,先去河北岸策应。姚仲明和李寿龄同志留在韩家套,筹备给养。
  正是腊月天气,寒风刺骨,廖容标和战士们伏在冰冷的地上静待着敌艇的到来。他们等呀等,从半夜到天亮,到太阳升得老高,河面上仍然不见一点动静。到了上午十点多钟,负责侦察的战士看见西边远处有一桅杆沿河道向东而来,他大叫一声“鬼子来了”。廖容标急忙摆手,让大家埋伏好,不要叫喊。
  不一会“桅杆”近了,原来是两艘当地百姓的帆船。船工上岸后,知道是五军的人在这里打日军,一位老船工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建议:“鬼子汽船跑得快,你们在岸上拿步枪打不着。”说着,那几位船工主动把两条船横在河中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午后,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了马达声,船工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日军的汽船。因为多是新战士,廖容标一再强调:“听我指挥!我的枪一响,大家瞄准射击,我的枪不响,大家沉着隐蔽。”
  日军汽船大模大样地往前航行,突然发现前方河面横着两条帆船,便一面减速,一面叫嚷着要帆船让路。见船上没有动静,舱里一连钻出五、六个日军,想看看是啥情况。这时,廖容标抓住时机,“砰”地一枪,一个日军中枪摔进河里去了。队长的枪一响,战士们的枪立即响了。这几个日军一下子给打懵了,还没来得及跑进舱去,就被战士们打倒在甲板上。
  这时,廖容标喊了一声“投弹!”手榴弹纷纷向汽船上飞去。有一枚正好飞进驾驶室的窗子,紧接着一声闷响,窗子里冒出一团烟雾,船身象陀螺似得在河心打圈。舱里的日军吓坏了,有两个抱着枪,从舱里钻出来跳进河里,向北岸游去。这两个日军还没上岸,就被战士们打伤了一个。负了伤的日军紧跟着另一个日军没命地向北跑。部队的侦察员和韩子衡带领的武装农民,埋伏在河北岸几个村庄里,大喊:“捉鬼子!捉活的啊!”离岸不远的曹陈家庄的农民,听到喊声,提起大刀、长矛、锄头、铁叉,迎头赶上来,把两个日军逮住。廖容标这边,连着把另外两个跳水的鬼子打死在河里。为了避免不必要伤亡,又派人到安家庄借来两门大炮。这一带联庄会,都有这种大炮,炮口的直径有三寸上下,膛内一次能装好几斤火药和升把铁砂,命中面宽,杀伤力猛。“轰隆轰隆!”只听得几声巨响,一大团黑烟升起,正中敌船。看到敌船再无任何动静,廖容标才带着几个战士,撑着帆船靠到汽船上,见鬼子横三竖四地死在船上,其中有个身穿细呢子军服,应是军官。
  后来从敌伪报纸上得知,在被五军全部歼灭的12名鬼子中,竟有一个联队长和一个高级参谋!他们刚从济南参加完一个军事会议,在返回羊角沟途中,遭到了五军的伏击。
  (本文原载于《渤海红色文化故事》)